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 内容页

上周年轻人那一桌,都聊了些什么呢?|青年创投家「先锋的我们」

发布时间:2023-08-25 12:40:20 来源:钛媒体APP

A:诶,上周五,钛媒体请一批青年投资人,吃了一顿饭,你听说了嘛

B:听说了啊,据说是个像森林一样的餐厅。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A:花里胡哨,我听说去的人还不少呢,具体都是谁?

B:不清楚呢,他们不是也没公布名单,据说去的都是各个机构青年一代投资人的代表。

A:故弄玄虚啊!他们都聊了些啥呢?

B:也不知道啊,他们不是说传不传播看心情嘛?

A:欺人太甚!……那……他们……心情……怎么样……了?

~心情~还不错~~~~///(^v^)\\\~~~

8月18日,钛媒体“青年创投家”首次线下聚会“先锋的我们”神秘开场。

从全国各地专程前来的20余位青年创投家齐聚北京798。

钛媒体集团首席运营官、执行总编辑、中国工业合作协会副秘书长马金男老师对大家的到来表示了热烈欢迎!

由于临时安排,时间冲突,无法赶到现场的“青年创投家”名誉联合发起人Monolith砺思资本创始合伙人 曹曦,也通过视频表达了发起“青年创投家”这一IP的意义和和对青年伙伴们的期待。

等待着现场所有创投家们的

是一片郁郁葱葱的都市森林,

是一把名家提字的文人折扇,

是一顿精心烹饪的定制素食,

更是一场可以卸下包袱,毫无压力的表达与聆听。

我们事先挑选了50+今年热度最高的行业关键词,

并随机给每位嘉宾挑选其中的3个,以此为题,请他们给出即兴表达,

上一秒还在担心这种即兴的表达,会给大家太多的压力,

下一秒,就得到了很多意外的惊喜!

以下便是本次参会的几位分享嘉宾的金句拾遗,分享给大家。

张津剑|绿洲资本创始合伙人

「AI」

绿洲在过去的半年多时间投了十几家AI公司,很多人问我们是不是投得太早了?我的看法是:历史的大浪潮面前没有地图,只有发令枪,只要发令枪响,只要这是一个真实客观的需求,我们就只需要往前走就好。

我一直觉得美元最大的魅力在于,我们在那些充满巨大不确定性的颠覆式创新的方向里,通过强人,探索确定性。当年做新能源赛道就是,一批最强的人选了最难的方向,结果就是给时代留下一份馈赠。现在的AI也应该是一样。

「机器人」

AI和机器人是相辅相成的,一个很有意思的点,比尔盖茨和乔布斯都是1955年出生的,1955年上帝带来了改变世界的两个人,一个做了软件,一个做了硬件。一个大浪潮,从来不只有一个切口,AI是其中一个,偏软的那一个,而机器人,是偏硬的那一个。

「全球化」

每一次大的工业变革,本质上是一次新的全球化。

英国当年有了珍妮纺织机的时候,对这项技术是非常保护的,保护到什么地步呢?所有离开英国超过半年的英国人自动取消国籍,所有去到英国工厂见到过纺织机设备的工人,离开的时候必须经过全身检查,不能带走一片纸。一旦被发现和外国人交流这种信息,都会被以叛国罪逮捕。然而,这项技术还是被流传到欧洲,流传到美洲,带动了一个又一个新工业国家的崛起。

今天我们受到很多科技的制裁,但是这跟当年英国对其他国家的制裁相比,其实根本不算什么。在这波新的科技浪潮过程中,充分地拥抱科技本身,我觉得这是中国的机会。因为当年美国能成长起来,不是因为美国国产替代了珍妮纺织机,而是美国在工业革命的基础上缔造了一个新的世界。

宋高广|北极光创投合伙人

「多面手」

从投资这个角度本身来说,你必须是一个多面手。当下,我们自己原先覆盖的赛道不断受到严重的挑战,不仅仅是赛道领域本身变化的问题,还有客观上存在的数量庞大的技术交叉的问题。我们现在科技也好,医疗也好,天天面对着多元化技术的冲击,赛道拓展成了投资人不得不面对的问题,也就不得不多学习很多的新东西。

另外一点,就是你的角色定位的转化,比如说之前只负责投资,现在募投管退都需要兼顾,尤其是募资这块,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担负起这个重担。而且募资的角色,我们也在经历着由甲方向乙方转型,最直接的体现就是,面试我们的LP,比我们还年轻,有活力。你如果不抱着服务的心态,不做好120%的专业准备,不保持着和他们一样旺盛的精力,可能很难和这些年轻的LP们打交道。

所以说,在成为多面手的过程中,你的能力在多元,你的心态在转变,你的经验在积累,这对每一个投资人,尤其是我们青年投资人,非常重要。

「投资人的罪与罚」

在座的一定都是投出过很多好企业的投资人,但我想大家一定也投过表现不够理想的企业,我也一样。我们对外宣传的往往是那些表现好的企业,却很少提起那些失败的案例。

但这些我们平常不愿提及的失败案例,使得我们好像有了“原罪”。

我见过很多LP,在我激情饱满、滔滔不绝、构建宏伟医疗蓝图的时候。LP说:你们投资人都挺会说,你把你的数据拉出来看看?

大家都经历过,你跟LP谈账面回报倍数,他跟你谈DPI,你跟他谈DPI,他问你IRR是多少。

好容易把三个数字梳理出来了,他又问,你们对地方政府产业链有啥贡献?

最被Diss的一次是,有个LP说:我们这个地方有1000多家企业,你了解嘛?

LP在方方面面考验你,挑战你,期待你是一个完人,但事实是很难做到。

我觉得作为投资人,在今天这样的大环境,被LP挑战,被各种其他人挑战,是我们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我们所有失败的投资项目就是我们的原罪,LP从来不会问你那个表现优越的项目是怎么投的,只会问你那几个表现不好的项目为什么没投好?

我们作为投资人,千万不要只盯着那些表现很好的项目,更重要的是怎么复盘自己投坏的项目,这种复盘可能是我们最难开口的,但肯定也是我们最能学到经验的时候。一定要真真实实地去复盘,而不是找一些客观理由去自我安慰。只有这样,才能把我们作为投资人的原罪,降到最低。其实能够接受罪与罚,才是投资人能够进步的阶梯,而不是天天听到称赞。

刘大卫|Capital O 创始合伙人

「同龄同圈」

同龄同圈是capital O的特点,我们发现每一代的风险投资家和每一代的创业者的关系,以及每一代伟大创业者和其时代与用户的关系,都和同龄同圈紧密关联。伟大的创业者往往找到时代脉动的规律或者前行的引擎,并且在群体中把握的是最大公约数的机会。传统产业石油,房产,汽车,能源。上一时代的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电脑,手机。当下的AI,元宇宙。

我对这个词最新的两个感受,都来源于我机构的年轻同学们。

第一个同学很神奇,02年,交大致远学院大一学物理。因为我们做的事情有时候还是比较inspiring的,也希望我们的小朋友能够被inspire到,就问他你未来理想是什么,他跟我说他打算致力于凝聚态物理。。。我倒吸一口凉气,现在的小朋友都这么hardcore了嘛。

之后我们带他看一个我们之前种子轮投进去的一个纳米材料的项目,而这个大一小朋友问的问题,hardcore的程度,对paper的理解,让portfolio的CTO连连点赞。其实仔细一推敲感觉我们反儿被他启发了。

这背后体现的一种可能性,在一些前沿科技领域,当下的研究水平和论文水平的进展,可能是比早些年就离开高校、离开实验室出来创业的前辈们所掌握的技术水平先进和锋利很多。特别是在多学科独立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开始大量交叉融合的今天(比如计算生物、AI与科研的融合等),掌握和理解头部实验室里的重大进展的人群画像将具备鲜明的时代特征,而最早能cover到这些的人一定是与他们背景和圈子重叠度最高的人,那在当中具备投资能力的人中可能就会出现最顶尖的新一代GP,所以又回归到了同龄同圈的历史必然性中。

所以我们对现在所做的投资抱有非常大的信心,因为我们同龄同圈这批人所掌握的技术,确实比现在的产业圈的技术要领先。我觉得这是我们年轻新锐这一代投资人的核心机会。

然后另一个同学也很有意思,从加拿大留学回来。我问她:有没有用过GPT呀,感觉gpt3、gpt4有什么区别呀?

她的回答也很有意思,她我觉得GPT4缺乏人情味。她说,“用3.0、3.5的时候,用多了大概可以感受到编程的那个人是个怎么样的语言习惯。按照他的语言习惯去输入的话,更能得到你想要的结果。但是到4.0以后,可能因为参数体系变得庞大,我感觉背后人性的部分消失了,缺了点人情味。”

这个回答我们是比较满意的,且不说理解正确与否,的确需要足够多的使用才会产生这样的感叹。这让我彷佛看到了我们在大学时代的状态,他们对GPT的重度使用,使得他们能感受到技术升级带来的细节上的变化。跟我们那个时代,我们对互联网的重度使用一样。这体现的是每个时代的年轻人对新事物的主动接触和学习能力都依旧是非常棒的,他们真的可能在新的场景上找到新的机会。同龄同圈的烙印非常明显

任博冰|创新工场执行董事兼前沿科技基金总经理

「百模大战」

我们上一次见到百X大战,已经是很多年前了。“百模大战”这个词间接矮化了“模”的等级,仿佛这是一个门槛很低的风口而已,但实则相反,大模型对技术和产品的定义能力要高很多,“百模大战”只是讲了表层的热闹,但潮水退去谁是南郭先生是一目了然的。

一方面,百模大战的“模”我更愿意是理解成大模型赛道,里面有基础模型层-中间层(工具层)-应用层等三个层级,机会极大,容得下初创企业、巨头等在里面赛马;另一方面,百模大战的结果,基础模型层或许只会留下初创企业、巨头中屈指可数的佼佼者;但中间层、应用层的机会要多得多。

如果去年底没有出现ChatGPT,美元基金今年更有可能是完全转身到“新半军”这个方向,在一定程度上说,大模型赛道为代表的AI 2.0给了我们一个相对乐观和充满希望的新主题。

「科学家创业」

历史数据显示,科学家创业整体成功率不是很高,事实上让所有科学家都创业也不现实,我们需要优秀的科学家继续攀登科学技术的珠穆朗姆峰,而一些有志于创业的科学家,我们会按照各自不同的特质协助他们创业,用创新工场独有的“塔尖孵化”也就是“科技投资+全面赋能”的模式来帮助科学家在内的高科技创业者迈过技术到市场化的若干个“死亡谷”,提高他们创业的成功率。

举个例子,科学家的特质是追求发顶会论文,慢工出细活,而创业者的特质是落地执行力要快,产品要面向市场不停迭代。这是两种迥异的特质,而能自由切换这两种特质且能做好的人少之又少,所以我们一般是协助他们打造复合型的创业核心团队,可能科学家做CTO,我们帮助组建一个懂技术和市场和有战略高度的商业合伙人来配搭等,这样的强强联合更能极大提高项目的成活率,反过来这样的打法也会对投资人有极高的要求:要懂科学家语音,还要懂技术懂产业。

好了,以上就是这次此次青年创投家的饭局“先锋的我们”的所有精髓内容。

钛媒体创投家,始终期待与各位青年创投家站在一起,见证这波澜壮阔的创投江湖。

再次感谢大家对钛媒体创投家的支持,让我们期待下一次的相聚!

这次没有赶上的各位,下次真的得请早哦~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