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 内容页

家庭农场更适合采用三周批生产模式,为何这样说?

发布时间:2023-08-08 15:02:35 来源:养猪职业经理人

对于不超过1000头母猪的家庭农场来说,采用三周批次生产的策略,可以减少劳动力成本。猪场采取全进全出生产方式,通过精确的猪只流动最大化地增加农场产量。三周批次生产,可以为家庭农场提供更多的创利机会。

为降低猪场疾病感染的风险,目前实施全进全出被公认是最好的手段与方法。据统计,我国50~500头母猪的猪场有83244家,500头母猪以下的中小型猪场如何才能真正实现产房、保育整栋全进全出。笔者认为,采用三周批次生产模式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1、什么是三周批生产?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三周批次生产,在国外已是广泛使用的成熟理论,上个世纪50年代,随着早期断奶技术的推广和工业化的推动促使英国的家庭农场向批次生产转变。三周批次生产在欧洲一直有着较大的市场。

家庭农场每三周分娩一次,每三周断奶一次,每三周集中发情配种一次,这就是所谓的三周批生产。该系统基于母猪本能的生物习性,因为猪只流动可以分成每三周为一批次,母猪的断奶、配种和产仔分别居其中一周。三周批次生产实施标准的4周哺乳。

三周批生产猪场布局,总结在表格1中。

2、实施三周批生产,全场母猪如何分批?

三周批生产是将全场母猪分为7个批次,每批次间隔3周分娩(产房哺乳时间4周),这7个批次分别为:断奶配种批A(0-3周),妊娠4周批B,妊娠7周批C,妊娠10周批D,妊娠13周批E,妊娠16周批F,哺乳批G(19-21周)。

以1000头母猪264张产床的猪场为例,原来每周断奶44窝,85%分娩率,每周须配种52头,转为3周批次生产模式后,每隔三周断奶132窝,配种155头母猪,断奶1275头仔猪。这样做的好处在于产房、保育舍能做到整幢全进全出,管理也更集中,批次引进后备更加安全。

母猪从上一轮配种,到断奶进入第二轮配种一般需要21周(16周妊娠期+4周哺乳期+1周母猪恢复=147天)的时间,连续生产的猪场如何转成三周批次生产呢?

可以把原来按每周为批次断奶的,共计3周的母猪,合成一个配种批。即目前产房里的母猪,有的要提早1周断奶,有的要延迟1周断奶,把三批母猪合成一批同时断奶即可。

批次配种分娩能够更好的实现全进全出,在相近的日龄中(不超过三天)生产大批量仔猪。这样做有几个好处:

1)所有关键的工作变得集中,集中配种,集中分娩,集中断奶。猪场员工能在某一周集中精力做好某一件事,如配种、接产、断奶等,而不是一天几件事同时干,这样能提高工作效率;

2)日龄相近的猪只管理和疾病控制都变得容易。猪场运行起来,像“抽水马桶”水箱冲洗一样,一批猪养完全部被清空,再进下一批。

3、批次生产可降低疾病风险

传统的连续生产,由于猪场每天都有母猪参与配种,猪同质性差,仔猪长势差异大,当达到一定日龄,猪只体重参差不齐,一幢育肥猪舍两个星期内出栏也出不完。针对这样的问题,猪场一般都会多建两栋育肥舍加以解决。如果改成批次集中配种分娩的方法,每次配种都能保证公猪的同质性,真正意义上做到全进全出,能有效防控当前养猪业中最主要的猪病:非瘟、伪狂犬、蓝耳病、猪流行性腹泻。

对于连续式生产的一条龙猪场,保育舍、育肥舍在猪的生长过程中轮换使用。育肥舍的猪出栏后,刚出保育舍的又会转移到育肥舍,但由于育肥猪的长势并不是完全同步,从保育舍到育肥舍往往只是部分转移,保育舍也没有办法完全做到全进全出,彻底消毒。因此只要有猪只携带伪狂犬病毒,就容易感染到其他猪群。

对于保育舍与怀孕母猪舍没有分开的猪场,蓝耳病在场内循环就是一个顽疾。往往会导致新进场的后备母猪流产,保育中后期的仔猪感染、继发感染,蓝耳病的净化总是不够彻底。而执行标准的两点式饲养,保育舍、育肥舍与母猪舍分开后,批次配种、分娩更能彻底地解决这个问题。

对仔猪来说,目前危害最大的疾病是流行性腹泻PED。出生5天内的仔猪如果发生流行性腹泻,死亡率高,仔猪10日龄以后死亡率降低。当产房有PED病毒时,如果没有10日龄内的仔猪在产房内,这段时间你就不必担心。如果刚好有10日龄内的仔猪在,至少感染概率减少了四分之三。按照原来的生产方法,在24天断奶中,四批次的仔猪在同一幢产房的不同单元里。应用三周批次生产后,只有一批猪在产房里,也就是说,10日龄内的猪只有四分之一的机会接触到病毒。因此疾病风险大为降低。

4、批次转换时需要付出一些代价

目前三周批生产在家庭农场仍然不普遍。主要原因还是猪场管理者观念比较陈旧。按照以上提供的方案,其实母猪群210天就可以调整好。要实施三周批次生产,对场内相应的技术和管理要求也要提高。诸如母猪的自动喂料与背膘管理,产房采食量要求做到最大化,断奶前后的能量补充,断奶后光照剌激,公猪诱情剌激,后备母猪的计划与补充等技术,都要做到位,要保证母猪断奶后7天内发情率在90%以上,才能较好地实现批次配种。

三周批生产,在转换期时,母猪如果不在配种周,即使发情了也不能随便配种,要等一段时间,猪场管理不善可能会造成塞车,如果没有那么多栏舍,调整不好,猪场会显得比较混乱。加之员工队伍不是很熟练,转换工作会很难做好,所以一般猪场轻易不敢转换。但如果猪场员工队伍稳定、技术娴熟、外部精液供应有保障,就可以顺利转成三周批生产,生产成绩也会更上一个台阶。

从单周批转变成三周批生产事件顺序

三周批生产是当前比较前卫的技术,猪场转换前6个月会有部分损失,但不会很大。首先是成本投入方面,按照三周批配种完全形成7批(或者组)母猪,大概需要花7个月左右的时间才能调整过来,由于后备母猪导入要采取同期发情等措施,激素类药费成本会增加不少。其次是设施配套方面,猪场产房跟保育舍都有限,需要扩建就要增加投资。最后是人工问题,1000头母猪场按照以往可能产仔舍5-6个人管理就足够,如果是三周批生产,会有几天仔猪集中产出,造成员工人手不够的情况。这就需要配套“配种+接产”全能团队以及临时工制度,实施三周批生产,全能型的员工(指既会配种又会接产分娩)能发挥更大作用。

5、结论

三周批生产对于国内众多中小型猪场来说是一个新生事物,中小型家庭猪场母猪存栏量少,此法能够实现集中管理,目前家庭农场之所以不敢使用,是因为传统的连续式生产方法已经养成一种习惯,大部分管理者宁愿驾轻就熟不愿作出改变。

其实无论是从猪场经营还是从员工福利角度看,三周批生产都非常适合家庭农场。改善员工福利,可以做到定期休假,三周批生产会得到猪场员工的衷心拥护,每隔三周就有一次7天休假的机会,猪场对外招工时会有很大的吸引力。(作者:施增斌)

推荐阅读